天字的本义,人们普遍接受许慎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:天:颠也,至高无上。
人与物都把天纳入自身之中,形成人之天和物之天。惟其异,故必相须以成而有合。
人的出现使天获得了全部意义,天人为一生命体,天人关系类似于身心关系。然则感而合者,所以化物之异而适于太和者也。一、从天人本一到天人合一 早期中国各家思想多有天人合一之意,至张载于《正蒙》中才首次提出此命题:儒者则因明致诚,因诚致明,故天人合一。若夫天之为天者,肆应无极,随时无常,人以为人之天,物以为物之天……故贤智有贤智之天,愚不肖有愚不肖之天……故圣人所用之天,民之天也。船山注重合而有辨,意在以气学为根基综合重分的理学和重合的心学,进而避免作为理学可能流弊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,反对作为心学可能流弊的相对主义的诡辩术。
上述本一与合一的关系揭示、包含了如下原理: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《乐记》有一段说这道理最透辟: 先王之制礼乐也,……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。《孙子兵法》不愧为兵学圣典,对这层道理有十分深刻的阐释,在它看来,即使有极大的优势,但如果不讲主次,四面开花,全面受敌,撒胡椒面,那这种优势也将不复存在,反而处于极大的被动,所谓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。
全胜战胜不可或缺,而以战胜为重中之重。所以,它又提倡施无法之赏,悬无政之令,意谓为了激发士卒的杀敌之心,必要时就要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,法外施恩,颁布不合常规的命令,莫测高深。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创新,使其兵学理论成为与时俱进、满足现实的战争指导原则,实现了中国古典兵学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飞跃。近期热播电视剧《狂飙》意外带火了一本书——《孙子兵法》,听说都卖断货了。
避实击虚相辅相成,而以击虚为根本选择。这种忧患意识不仅笼罩在战争观、战略论的层面上,也反映在具体作战指导的细节上。
孙子对这层道理早有深刻的领会,并用简洁深刻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不朽命题:致人而不致于人,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。再如,有关军队的人员优势问题,既一再提倡要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以十击一,又不机械对待,主张精减与压缩人员,兵非益多也,惟无武进,足以并力、料敌、取人而已。偏锋意识: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 另类思维,剑走偏锋,往往能起到特殊的效果,达成意外的收获,此所谓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兵家文化的杰出代表,它总结和揭示的一般军事规律,对于当代军事理论的建设与发展,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。
创新意识:观念的创新、战法的创新、思维的创新 任何事物活力都渊源于锐意开拓,不断创新。【来源:《北京日报》。《孙子兵法》承认与强调这一规则,提倡修道而保法,但又认为,在特定条件下,必须剑走偏锋,另出奇招,有变通,有另类。机遇意识:必胜之术,合变之形,在于机也 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。
孟子尝言: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又说人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,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
创新意识:观念的创新、战法的创新、思维的创新 任何事物活力都渊源于锐意开拓,不断创新。不仅在处于逆境情况下一再强调,在处于顺境条件下也反复重申,如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,夫钝兵挫锐,屈力殚货,诸侯乘其弊而起,虽有智者,不能善其后矣,夫战胜攻取,而不修其功者,凶。
《将苑·应机》云:夫必胜之术,合变之形,在于机也。机遇指的就是时机,是关系战局胜负趋势的基本条件。全局意识: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 古人认为,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作者: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】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孙子兵法 战略思维 。《孙子兵法》的创新包括观念的创新、战法的创新、思维的创新等多个层次、多个方面。所谓善战者,其势险,其节短,势如彍弩,节如发机。
从哲学层面来说,《孙子兵法》最值得肯定的是它的战略思维。第四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,即高明把握实施攻击的有利时机。
忧患意识: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 《孙子兵法》的文化精神中,还有一个常为人们所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涵,这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。奇正相生,以奇为优先。
而其辩证能动的思维方式、求实进取的文化精神,也已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,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提供着用之不竭的文化启迪。这才是做人处世的理想境界,也是我们今天领略《孙子兵法》精辟哲理时所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。
否则便会失利后时,反受其殃。所以,剑走偏锋,另类思维,是《孙子兵法》思维理性的显著特征之一。这种忧患意识不仅笼罩在战争观、战略论的层面上,也反映在具体作战指导的细节上。再如,有关军队的人员优势问题,既一再提倡要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以十击一,又不机械对待,主张精减与压缩人员,兵非益多也,惟无武进,足以并力、料敌、取人而已。
又如,军队驻扎与布阵,通常的处理当然是前左水泽,右背高陵,前死后生,但在特殊情况下却要反其道而行之: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孙子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,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,以及军事实力运用的原则和实力建设的方法、途径诸问题。
正是由于《孙子兵法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,它才超越了普通的兵书层次而升华到了伟大哲学理论的高度。主客相对,以客为侧重。
优势意识: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在军事斗争中,奇谋妙计固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,但从根本上讲,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败天平上的砝码。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兵家文化的杰出代表,它总结和揭示的一般军事规律,对于当代军事理论的建设与发展,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。
具体地说,先为不可胜,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是实力政策。修道而保法是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,而善战者之胜也,无奇胜,无智名,无勇功胜于易胜则是实现实力政策所要达到的上乘境界。例如,有关军队法规制度的实施,通常的做法是照章办事、令行禁止。全胜战胜不可或缺,而以战胜为重中之重。
创新精神融入了《孙子兵法》的整个层面,是《孙子兵法》能够超越其前代兵学理论、独领风骚的根本标志。《孙子兵法》之所以能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,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它往往不按常规出牌,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哲理阐发。
《孙子兵法》排斥了以礼为固,以仁为胜的旧军礼传统,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、迎合新的战争形势的兵学理论,用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取代鸣鼓而战,不相诈。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创新,使其兵学理论成为与时俱进、满足现实的战争指导原则,实现了中国古典兵学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飞跃。
全局决定着一域的存亡,任何事业成败的关键正在于能否认识全局、驾驭全局。命曰费留等格言,均是其厚重忧患意识的集中流露,反映了一位优秀思想家对国家安危、民众存亡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。